欢迎光临甘肃省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网站   今天是: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- 公路文化 - 文学作品 - 详细  
奋斗青春正当燃①丨从“一棵树”的扎根到“一盏灯”的使命
日期:2025年4月29日 浏览次数:10 字号:[大][中][小] 视力保护色:

4月28日,省白银公路发展中心举办庆“五四”青年职工座谈会,来自不同岗位的10名青年代表以鲜活事例讲述奋斗故事,从党建工作到路网监测,从日常养护到技术创新,从试验检测到后勤服务,一个个扎根一线的奋斗故事,勾勒出公路青年“橘”色身影后的责任与担当。今天,让我们跟着白银公路青年,一起来感受青春奋进力量!

一棵树的启示,我读懂了“扎根”。两年前,我第一次坐在单位的会议室里,看面试候场屏幕上播放着“八棵树精神”的由来:70年前,第一代养路工在戈壁滩上种下八棵树苗,用洗菜水浇灌,用棉衣裹住树根御寒。如今那片绿荫已成地标,正如我们公路人“扎根戈壁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甘当路石”的誓言。“风沙埋路三寸,我们抢通三尺!”这种代代相传的赤诚,正是青年最该汲取的精神钙片。

初次踏进会宁公路段的办公楼,“传承老班长精神  争当护路先锋”13个大字映入眼帘——养护站老班长马炳忠,单凭一把铁锹,退休后义务修路十余年,被十里八乡的人称为路上“老愚公”。主题党日活动时,我有幸亲眼见到他讲述公路故事,马班长那句“路是踩出来的,情是磨出来的”,让我明白,青春要在泥土里扎根,理想才能向着阳光生长。  

一群人的温度,全凭成长路上的“批评声”与“托举的手”。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党务干事,我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托举。记得第一次撰写新闻稿件时,党支部书记把稿子改得“满江红”,“小赵,写实实在在的事,别飘在天上!”我面红耳赤,他却说再打印一份带上来,将我叫到办公室逐字逐句批改;上路清理边沟时,我挥不动铁镐,是段领导手把手教我发力,“手腕要压,腰要稳,劲儿往斜下方走”;震后巡查桥梁,我要跟着大家一起出去,段长笑着说,“坐在一楼司机室暖和一些,注意安全,给咱们做好宣传工作!”最难忘的是初次迎检时,党建资料里出现了很多错误,我愧疚得不敢抬头,事后躲在活动室门后偷偷掉眼泪,领导和同事们却说,“年轻人犯错是常事,但敢挑重担就是好样的!要进步,要学习,希望两年后看到的小赵不同于现在”。这些严厉的批评、粗糙的手掌、宽容的笑声,让我懂得:公路人的传承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行,而是一群人的灯火相照。  

一盏灯的使命,接过火炬,做新时代的“追光者” 。如今,我加入了会宁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,在“八棵树精神读书会”上分享《之江新语》心得,在“马班长故事会”里记录老党员的初心语录。防汛保畅、除雪防滑时,我第一时间记录党员突击队的攻坚日志,让更多人看见公路人的滚烫信仰。未来,我将继续以“沾泥带土”的姿态沉到一线,把“老班长精神”化作短视频里的生动故事,用“读书分享会”“道德讲堂”等活动播散“八棵树精神”的初心种子,让无人机巡检的镜头定格“人在路上、路在心上”的青春坐标。

最后,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:“树要向下扎根,路要向前延伸,人要向光生长!”让我们伴着“八棵树精神”的年轮回响,带着老班长们的嘱托,在新时代公路上书写更壮丽的青春答卷!(赵玥)


【推荐给好友阅读】 【关闭本页】 【打印本稿】 【返回顶部】  
 
Copyright © 2012-2021 甘肃省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
主办:甘肃省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技术科    主管:甘肃省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
地址:甘肃省白银市水川路144号  建议使用1920*1080分辩率